当年闯关东留下什么? 东北人比山东人还山东

日期:2018-07-31

  田家烧锅也是山东人创办的

  电视镜头:朱开山在感化韩老海的故事中,曾经做了10把山东犁送给东北老乡,这种犁比东北人使用的“满犁”更轻便、锋利。这可以看作来自农业大省的山东给东北游牧为主的文化带来的冲击。

  安埠街是哈尔滨市香坊区最古老的街道,形成于1895年。大约在1805年左右,山东黄县(现龙口市)的田保辉兄弟六人在其祖父和父亲的带领下,辗转来到哈尔滨,开设了第一家烧锅酒坊,经过苦心经营,逐渐使田家烧锅远近闻名,香坊区的名称由此而来。

  这只是“闯关东”的先祖们留给东北众多影响方面中的一个。在哈尔滨,打三次车会碰上两个山东后裔,他们的祖辈留下的不仅仅有闯关东的精神,还有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。

  习俗:“山东大包”人人夸

  你知道什么是“山东大包”吗?河北后裔,后来嫁给山东后裔,现在哈尔滨文化部门工作的邢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问记者。

  记者百思不得其解。邢女士笑着说:山东包子,就是山东农村里的大包子,跟馒头差不多大,馅多,肉多。你到哈尔滨任何一个饭店,绝对不会有人不知道,但很多山东人现在就不知道。

  据介绍,历史上东三省满族人、蒙古族人居多,饮食以酸菜、烧烤类居多,但现在的东北大小餐馆,炒菜一定要用葱花爆锅,口味特别重;东北人喜欢吃煎饼、大葱蘸酱、馒头,就连早饭也是喝粥吃馒头。

  哈尔滨一年四季街头都有烤地瓜摊,推销时多是打出“山东地瓜”的招牌,而且“出过汗”的最甜。“山东人给东北人的影响直到现在都有,这些方面都很能说明问题。”山东省政府驻哈尔滨办事处副主任米海威说,此外还有早先哈尔滨人穿的“山东大傻”鞋,山东样式的房院搭配的房子等等。

  而黑龙江大学历史学院段光达教授则开玩笑似的说,黑龙江人普遍个子高,除了地理原因,很大一方面是当时山东人闯关东时,能够到达黑龙江的都是“优秀”种群,山东人的精英分子都聚集到这里了。

  文化:“东北三大怪”出自关里人的口

  “窗户纸糊在外,养个孩子吊起来,姑娘叼着大烟袋”号称东北三大怪,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,这是闯关东时关里人编出的顺口溜儿,却一不小心让东北人因此出了名。

 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高云雷介绍,其实所有的“怪”是一种民俗,一种生活习惯,一种文化。而闯关东的人来到东北以后,第一眼看到的,就是与自己原来生活环境不一样的风俗和习惯,感到很怪,才逐渐总结出东北“三大怪”等顺口溜儿。

  皮影戏在东北地区流行很广,遍及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三省,流传的时间也较长。而追溯起来,清朝嘉庆年间,河北滦州皮影艺人大量流入东北并进入辽南,与此同时,山东登州的皮影艺人也闯关东来到辽南,复州的皮影戏就是从这时开始活跃和普遍流行起来的。

  清代居住在东北的多为满族人,生活习惯以游牧和狩猎为主,在农业方面多表现得很粗糙。高云雷表示,移民中除了大部分是农民,还有部分是手工业者,制筐或篮子以及细致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工业技术,很多都是山东人带来的。

  同时,闯关东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东北的方言,现在很多人所说的方言其实都是以山东话为主。例如“爹”、“娘”就是山东方言演化来的,还有大连人管刷锅的刷帚叫炊帚也是山东方言转化的。

  精神:“闯”和“山东棒子”

  那些闯出关外的山东好汉,东北老乡亲切地叫他们“山东棒子”。最初是因他们手持木棒得名,原本就是中国传统兵器的木棒,在这些山东人手中,行路可作手杖,遇险可以自卫。这个绰号也有一段历史。

  清末魏和声在《鸡林旧闻录》一书中特别提到他们的木棒,说他们“肩负行李,手持木棒,用以过岭作杖,且资捍卫”。魏先生曾记述清末黑龙江、乌苏里江流域的鱼皮鞑子(赫哲人)雇用山东人的故事,说:“鱼皮鞑子以不通语言,不谙交易,每一鱼皮鞑子之家必用一山东棒子,谓之管家,一切家产皆全令掌之。”这差不多可以认为是“山东棒子”一称的最早记载。

  “闯关东”,一个“闯”字轰鸣了一段历史,反映出了山东人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。这种勇气带来的汹涌求生人流,让清王朝只好一步步退却。雍正皇帝曾以“口北”地区为例,开了允许关外人入关的头,但规定:“种地之民人……不准带领妻子前往”。出关只许单身一人,不许带家眷,使“山东棒子”的称谓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文化内容,它成了单身拓荒者的代名词。

  早期到东北的“山东棒子”大部分是单身汉,人们习惯叫法谓之“跑腿子”或“光棍儿”。在他们身上不仅让人看到封建压迫的残酷,更赤裸着人性的被奴役,被损害的那个时代的文化悲怆。以至到了清末大开禁,“招民移垦”,关内可自由到东北垦荒时期,许多人仍单身往来不置家眷。可见“山东棒子”的“跑腿子”精神已成为一种习俗。

  “大规模的历史移民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已经有了文化意蕴,积淀着身后的人文精神。”山东省社科院历史所相关专家曾表示,声势浩大的闯关东给东北三省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,大大促进了东北三省农业、工商业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,大大促进了汉民族与东北少数民族的融合,也升华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坚忍、顽强、勇敢、勤劳。山东人、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,在这段民族史诗中得到全面展示。


Copyright © 2013-2018 tianjiashaoguo.net  All Rights Reserved
              版权所有© 哈尔滨田家烧锅酒业有限公司 黑ICP备09062245号-2 技术支持:优阳科技

             地址:哈尔滨市道里区新农乡一场村苏家屯    电话:0451-84105633    手机:15355551666